近年來,吉林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種養殖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從夏季到秋季,綠色農業資源不斷循環,讓種、養殖實現“雙豐收”。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仲夏時節,通化縣西江鎮3000多畝的稻田養蟹項目第一輪除草工作已經完成。
種植戶趙思博的6坰地今年繼續采用了蟹稻立體種養模式,提高單位面積的收益。
西江鎮水稻種植合作社工作人員經過測產,蟹稻共生模式的水稻產量與正常種植的水稻產量不相上下,每畝在1200斤左右,而螃蟹還可為種植戶增加近2萬元的效益,達到一舉雙得的目的。
在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的春新生態家庭農場,整齊的地壟旁,青蔥的秧苗在水中迎風輕舞,游客們正在體驗稻田放魚苗項目,感受田園生活的樂趣。
春新生態農場是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稻田養魚、蟹、田埂養蠶、旱田養禽和生物防控等農業技術,實現綠色種養殖、循環“雙豐收”。
如今,園區的505畝稻田,每年可生產稻米15多萬公斤,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農場還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建設了占地15萬平方米集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耕休閑、會議培訓、垂釣采摘為一體的特色綜合性休閑莊園。
除了稻田共養,秸稈過腹還田也實現了種養殖綠色循環。在蛟河市池水林場黃牛繁育基地,工人們將秸稈飼料從車上搬運下來,存放在通風陰涼處。基地里的45頭牛,每年要吃掉300多噸秸稈飼料。
作為“回報”,當地農戶還經常從黃牛基地拉回牛糞,給自家田地上上“農家肥”,不僅“互利互惠”,還減少了空氣污染。
作為吉林12個肉牛養殖大縣之一,蛟河市每年可收集秸稈82萬噸左右,在大力推廣實施種養殖結合模式后,不僅減少了精料的投喂量,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牛乳、牛肉品質,使得人畜爭糧的問題得以解決,還能減少放牧,使草場得以保護。
作者:施濤 謝明志 劉艷波 來源:吉林省廣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