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上,藍天之下,幢幢戴上“紅帽子”“藍帽子”的房屋,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坳之中,別有一番韻味。這里是廈門同安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作為當地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莊,兩村先后成立專業合作社,與市屬國企合作開發鄉村旅游,探索“國企示范項目+村集體帶動+村民合作入股”的運營模式,半年時間內就實現盈利,不久前把村集體經濟的分紅款發到了每一名村民手里。
產業振興、農民增收,這是廈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出的精彩答卷。近幾年來,當地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立足實際,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農村人居環境、都市現代農業、鄉村創新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三農”經濟數字不斷刷新。數據顯示:去年,廈門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2元,增長10.7%,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
一、依托“雙千億” 推動產業振興
田頭村隸屬于集美區灌口鎮。作為廈門目前僅存的幾個純農業村莊之一,村民主要以務農為主,該村目前30%的村民以種植仙景檳榔芋為生。幾年前,村集體牽頭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并注冊仙景芋綠色食品商標。自此,仙景芋開始銷往全國各地,芋頭收購價也由每公斤2元提高到8元。經粗略計算,全村芋頭年銷售量便達到十萬公斤。
無獨有偶,現代特色農業在廈門多點開花:海滄區東孚街道過坂社區花卉苗木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帶、四區、多點”產業結構布局;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并通過土地流轉引入園藝企業,建起集產、銷、學、研、旅為一體的三角梅產業示范園;翔安區新店鎮大宅社區以增一產、強二產、促三產為目標,著力打造火龍果田園綜合體,火龍果年產值達4500萬元。
現代特色農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得益于“雙千億”工作。據介紹,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千億產業鏈群、實施千億投資工程。其中,前者包括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種子種苗業、現代設施農業等在內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群,后者則重點推進包括都市現代農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及特色小鎮等產業項目。
堅持規劃引領、實施項目帶動,同頻共振還呈現在更多的領域和更大的范圍內。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例,當地引導國貿、特房等國有企業參與開發建設,打造同安竹壩五顯片區、翔安鋤山片區項目,成為都市休閑農業的新亮點;同時,鄉村旅游持續升溫,全年接待游客達到800萬人次,增長超20%。
既有全局規劃、又有落地細則,廈門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已徐徐展開。榮譽是最好的證明:目前,全市已創建中國最美(美麗)休閑鄉村1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9個;海滄區過坂社區、同安區三秀山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二、融入新城建設 促進農民增收
英村社區位于集美區西北部的后溪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片區內聚集了一批院校。然而,由于距離中心城區較遠,又缺少必要商業配套,4萬多名高校師生和周邊村民的消費需求一度難以得到滿足。
城市化的另一面是,該村不少農村土地房屋被征收,農民的轉產轉業、安置生活保障等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對此,當地提出在高校集中區建設名為“集美旺角大學城商業街”的商業綜合體作為村集體經濟項目,按區村共同投資分享收益模式,由國有企業和村(居)民按投資比例建設和分享項目經營收益。
據悉,這條商業街于2015年投用,租金年收益800萬元,3000名村民股東每人每年可得1300元分紅。此外,商業街創業開店的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本地村民。
抓住新城建設契機,共享城鄉融合紅利的,還有許多村莊。位于翔安南部新城的新店鎮澳頭社區,立足實際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打造海洋高科技、海洋文旅、海洋漁業三大支柱產業。據了解,目前已落地奧特萊斯商業綜合體、海洋三所、南方研究中心、兩岸漁業融合中心,游艇港綜合藝術中心、美術館、海洋館等,吸引15家文化企業、9家主題民宿入駐,帶動當地村民的就業和增收。
鄉村振興,不只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更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
地處環東海域新城的同安西柯鎮丙洲社區,基本完工的陳化成廣場成為村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環村路的打通與提升讓村莊的通行條件大大提升,村莊更宜居了,群眾的獲得感更強了;“我們參與了,村莊就變了”,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蘆塘社,在城鄉融合中增強了家園意識,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創產業和研學旅游,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底蘊和后勁。
融入新城建設,鄉村振興取得了新成效,鄉風文明展示出新氣象,煥發出更為動人的風采。
三、完善工作機制 實現均衡發展
“島外農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補齊和提升這些短板?”“我市已在島外農村開辦了一批普惠性幼兒園,提升農村學前教育辦學水平;馬鑾灣醫院、環東海域醫院等一批重大醫療項目正加快建設步伐;發展農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島外將建成農村幸福院151個。”
“現代農業招商的成效如何?”“我們鎖定了目標企業100多家,對照目標企業的基本情況,結合廈門的實際,策劃項目五十幾個,在談的38個,已經簽約了18個項目。這18個項目中已經有10個落地開工。”
這是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開展專題詢問的一幕。專題詢問、電視直播,這是廈門的特色和亮點,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反饋。
今年1月初,廈門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聯席會議第九次會議召開。此次會議明確,結合全市60個省級試點村建設目標任務和鄉村振興工作實際,要同步推進試點示范村和村莊動線建設。換句話說,實施鄉村振興,不能僅僅著眼于“示范點”,還要統籌謀劃,抓好“連點成線”。
如何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在現有試點示范村優勢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村莊動線建設,實現示范引領與均衡發展并重?關鍵在人才。當地提出,發揮“關鍵少數”的引領帶頭作用:一方面,培育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村級組織帶頭人,帶領廣大村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一方面,鼓勵支持大學生下鄉,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投身鄉村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還把鄉村振興工作納入考核,通過完善工作機制,變“等靠要”為“主動干”,不斷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廈門日報潘抒捷 吳在平,廈門三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