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山縣馬樓鄉天健蔬菜種植基地,一輛冷藏車正在等待裝車。工人們正在收菜、分揀、質檢、稱重、預冷、裝箱……到處一派繁忙景象。
“天健農業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增收效果好。像這樣的豐收場面,在我縣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說。
魯山縣位于伏牛山東麓,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是集深山區、水庫淹沒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國家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貧困縣。近年來,魯山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叫響特色農業品牌,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加大投入、落實獎補等措施,激發了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全縣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基地100余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余個。以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為依托,依照全縣產業發展規劃及現狀,著力打造“林果、食用菌、蔬菜、養殖、旅游、加工、花卉”七類主導產業,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1、特色產業助增收
“小葡萄”帶動大產業。在辛集鄉萬畝葡萄種植基地,來自北京、南寧、鄭州等地的采購商正在采購葡萄,幾輛掛著外地牌照的貨車正在裝貨。
“俺種了6畝葡萄,今年能收入6萬元左右。”辛集鄉三西村村民宋偉民說。他還告訴記者,幾年來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他已經熟練掌握了葡萄種植技術,賣葡萄已成為自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該縣以辛集鄉葡萄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附近匯源辦事處、董周鄉、馬樓鄉等地發展葡萄種植。葡萄已成為魯山縣的特色主導產業,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年產鮮果8萬多噸,產值近2億元。全縣從事葡萄種植產業的群眾近萬名。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在土門鄉廟莊村,40余座標準化香菇大棚整齊排列,菇棚內菌棒上的香菇在農戶的科學管理下正在形成花菇。46歲的曹鐵牛、李小敏夫婦培育的2萬多袋香菇豐收在望。曹鐵牛介紹,今年他家種植的香菇,是村里的集體經濟項目,租用了集體香菇大棚,減少了生產成本,估計今年收入將達10萬余元。
該縣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熟的種植技術和適宜的氣候,把食用菌生產當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來抓。全縣食用菌年均種植總量保持在2.5億袋左右,并逐步形成了以袋料香菇為主導,木耳、靈芝等多種食用菌共同發展的產業化格局。食用菌產量、產值位居河南省前列,25個鄉(鎮)、辦事處均有種植。全縣從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達3萬余家10萬余人。魯山縣也由此榮獲“中國香菇之都”“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美譽。
“種姜”實現致富夢。在張良鎮閆洼村東地,魯山縣圣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飛飛正指導工人建設一座可儲存50萬斤生姜的大型姜窖。杜飛飛介紹,合作社共種植山東姜300余畝,畝產在1萬斤左右,可收獲鮮姜300萬斤,帶動周邊20余家農戶種植山東姜100多畝,畝均增收在1.5萬元左右,實現了他們土里刨金的致富夢。
如今,魯山縣從事特色農業經營主體有1314家,農戶有6836個,涌現出了辛集萬畝葡萄、張良萬畝蔬菜、河南佳尚軟籽石榴、天健農業蔬菜等20余個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做大做強了豫堯農林藍莓、露潤果大葡萄、五里嶺酥梨、大年溝血桃等農業特色品牌,同時也成為帶動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其中直接參與生產的貧困戶1448戶,帶動貧困戶3400戶11850人。
2、林果經濟促增收
中秋時節,魯山縣董周鄉五里嶺特色經濟林長廊兩側,群眾賣梨攤位一個連著一個,紅香酥、雨露香等多個品種的酥梨成箱成堆,一片豐收景象,引來眾多客商前來訂購。
“今年天有點旱,酥梨口感好,賣得快。今年的酥梨畝產能達8000斤左右,能賣7000多元。這道嶺上現在一天外銷60多噸鮮梨,群眾靠種梨真的是增了收、致了富。”9月16日,剛剛賣完梨的五里嶺酥梨產業黨支部書記李占國滿臉笑容地說。
董周鄉五里嶺酥梨種植基地從2000年的8戶65畝,逐漸發展成為覆蓋董周、庫區、觀音寺等鄉鎮的鐵家莊、搬走嶺、十里、金溝等38個行政村梨產業帶,品種有紅香酥、豐水、園黃、黃冠等20多個,種植戶2831戶,種植面積達5.6萬多畝,年產果品5000萬公斤,產值1.3億元。現有合作社、種植大戶45家,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惠及貧困戶600余戶1500多人。
五里嶺酥梨種植基地僅僅是魯山縣發展林果產業、林業經濟的縮影。該縣還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林業經濟,不斷夯實群眾增收的基礎和后勁。
林果產業迅猛發展。團城鄉因地制宜發展板栗種植,面積達3.2萬余畝,種植戶4000余戶,年創收580多萬元;庫區鄉2012年引進藍莓種植成功后,積極實施“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先后成立了4家藍莓種植專業公司,流轉土地3000多畝,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藍莓第一縣”。河南佳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辛集鄉高村等地示范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2300畝,年勞務支出300多萬元,帶動貧困群眾增收;下湯鎮萬畝桃園基地發展春蕾、艷紅、大九寶等優質品種桃,年產值達4000余萬元。
林下經濟勢頭強勁。全縣現有柞樹136萬畝,四棵樹、下湯、趙村等鄉鎮依托5萬畝柞坡發展養蠶業,年產值1365萬元,從事養蠶農戶548家780人,人均增收17500多元。張良、倉頭、觀音寺等鄉鎮發展林下中藥材1萬多畝,年產值2000多萬元。下湯、張良、董周、四棵樹等鄉鎮發展林下養雞、養鵝、養野豬等4萬多畝,存欄100多萬只(頭),年產值1億多元。
目前,該縣經濟林總面積達36萬余畝,林果產品年產量達9000萬公斤以上,經濟林年產值達3億多元,帶動1.5萬名群眾增收致富。
3、生態養殖帶增收
在位于辛集鄉的河南瑞亞牧業有限公司,大批的農戶正在往企業運送青貯玉米秸稈。干凈整潔的養殖園區內,工作人員正驅趕奶牛進入全自動化生產車間擠奶。
“我們現在存欄奶牛2000多頭,每年帶動周邊3000多家農戶種植青貯玉米約1.5萬畝,牧草1萬多畝,使農民朋友增加收入2500余萬元。”公司業務經理譚艷介紹道。
河南瑞亞牧業有限公司是魯山縣現代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區的龍頭企業。奶牛場產生的糞便,利用德國技術進行處理,沼渣制作成有機肥,種植青貯玉米和牧草做奶牛飼料,實施全程無污染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生產有機生鮮牛奶。
在該縣馬樓鄉蘇莊村的生豬千頭線廠區,剛拿到千頭線收益的貧困戶周國福說:“俺今年通過村里建的(生豬)千頭線,沒扎本就能得到4000元的收益,真是做夢也沒想到有這樣的好事!”蘇莊村共建有4條生豬千頭線,存欄生豬2000余頭,全村40戶貧困家庭從中受益。
為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魯山縣根據全市畜牧產業“生豬千頭線”扶貧模式,大力發展該惠民項目。全縣已建生豬千頭線39條,每條每年可給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萬元,收入的一部分分紅給貧困戶,一部分用于發展村級公益事業。
魯山縣以東部磙子營鄉的肉牛養殖、西部四棵樹鄉生態野豬放養、南部馬樓等鄉禽類養殖、北部張店等鄉生豬繁育和中部庫區鄉花鰱魚水產養殖為載體的養殖園區,豬、牛、羊、禽年出欄量分別達到24萬頭、3萬頭、24萬只和350萬只,畜牧業產值12.1億元。已流轉350多戶貧困戶土地,戶均增收1000余元;600余人通過在園區內務工,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發展養殖貧困戶4300多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通過特色畜牧養殖區,為5275戶貧困家庭送去了“致富經”,讓他們走上了“致富路”。
4、三產融合穩增收
在董周鄉林豐莊園,來自平頂山市區的李冬冬正在采摘中華壽桃。“想不到在這里吃飯住宿還可以免費摘水果吃,這一趟吃喝玩樂不虛此行。”李冬冬一邊品嘗個大味甜的壽桃,一邊和記者攀談起來。
近年來,魯山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打造多種主題的鄉村旅游農業園和精品線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該縣緊緊圍繞生態化、特色化、精品化的要求,結合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以蔬菜、花卉、瓜果種植與生態畜牧養殖的融合發展為基礎,建立集觀光、采摘、休閑、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休閑與現代生態循環觀光農業園區。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田園風光的休閑觀光基地不斷涌現,進一步鞏固提升了現有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品質,增強了休閑觀光農業的吸引力。
該縣還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致力于打造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平臺。目前,全縣已建成旅游產業扶貧產業基地(點)60多個、農家樂專業村30余個、旅游村78個,農家樂2155家,從業人員1.2萬余人,帶動3500多名貧困群眾增收。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今年是魯山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們堅持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一體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脫貧目標,真正補齊‘三農’工作短板,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著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平頂山市政協副主席、魯山縣委書記楊英鋒信心滿滿地說。
作者:丁需學 通訊員 師紅軍 李紅超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